2021年10月22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情况汇报,沿木栈道察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一体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和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要抓紧谋划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科学论证、扎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发扬光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光增色。
黄河三角洲,万千泥沙沉积带来的年轻土地,孕育着无限生机与希望。
1630种野生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每年超600多万只鸟儿在此迁徙、越冬,685种植物构成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这里是我国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10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踏上这片土地,沿木栈道步入湿地深处,察看这片动植物的乐园。
得益于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推进湿地修复,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我们这里是中国东方白鹳之乡、黑嘴鸥繁殖地,2020年以来还新发现了火烈鸟、白鹈鹕、勺嘴鹬。”东营区委书记苟宏水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黄河口是中国的鹤类之乡,现有白鹤、白头鹤、白枕鹤、丹顶鹤、灰鹤、蓑羽鹤、沙丘鹤,在同一个地区能发现7种鹤。“当我汇报到黄河口成为白鹤第二大越冬地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高兴。”苟宏水说。
“要管理好,不能让湿地受到污染,也不能打猎、设网捕鸟。”习近平总书记嘱咐道,“要把保护黄河口湿地作为一项崇高事业,让生态文明理念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发扬光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增光增色。”
在考察现场展台处,苟宏水还介绍了黄河口的代表性植物。“对湿地保护和生态治理,习近平总书记牵挂在心。说到野生大豆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听得认真,问得细致,叮嘱我们一定要把野生大豆保护好,维护生物资源安全。”
面积15.3万公顷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10月设立,其中之一的保护主体就是黄河口的湿地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之肾”,湿地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也是自然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好生态环境保护,还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大屏幕前,中心主任刘静在这里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黄河流路变迁、水质、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情况。大屏幕上,几条变化的曲线可以看出生态保护的明显成效——
鸟类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5种、二级保护鸟类65种。
黄河口水质明显改善并稳定在Ⅱ类;鱼卵仔稚鱼密度从每立方米3.8个增加到了10.8个。
当天,通过监控实时画面看到,两只东方白鹳正在巢内“梳妆打扮”。刘静说:“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保护国家一级鸟类的方式是非常认可的,我们一定继续做好生态保护工作,保护好这里的鸟类和植被。”
干部心语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许明德: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视察,充分体现了对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怀,我们倍感振奋、倍增干劲。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以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为龙头,全面加强黄河三角洲保护修复,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的重要标杆。坚持依法依规保护,推进综合执法,实行差异化管控,有效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推进系统修复治理,坚持用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恢复水系连通,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互花米草综合治理,促进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创新体制机制,科学设置国家公园管理机构,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保护治理格局,探索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模式。
群众感言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职员赵亚杰: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视察时,我正在操作展示大屏,习近平总书记这么关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让我很感动!我将一如既往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做好基础数据的监测、统计、分析工作,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支持。
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科科长邵苏东:作为生态修复一线的工作人员,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扎实做好森林湿地资源保护和国土绿化、沿黄生态长廊建设、自然保护地管理等工作,保护好共和国这片最年轻的土地,为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贡献一份力量。
(稿件原载于2021年10月26日《东营日报》2版)